3月27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在廣州召開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國“兩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要求,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部署推進我省科技創新工作。省委書記李希出席會議并講話,省長馬興瑞主持會議。我校黨委書記陳春聲、部分獲獎代表、省實驗室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表彰了獲得2018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先進單位和個人。此次我校共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24項(人)。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共18項(人),包括突出貢獻獎1人、一等獎11項、二等獎6項,我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一等獎項目數占全省一等獎授獎數的22.4%,比我校歷史最好的6項獲獎數增加了83%。我校作為參加單位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共6項,其中我校參與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項目獲得了2018年度唯一的一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體現了我校對國家重大工程的支撐能力。
我校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榮獲突出貢獻獎。馬駿教授從事鼻咽癌臨床診治研究34年,圍繞著鼻咽癌診療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將鼻咽癌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由60%提到84%,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馬駿教授提出的4項標準均被美國AJCC分期標準直接采納,從而減少了誤診誤治;提出了個體化的放療范圍和劑量標準,并系統地建立了放療與化學治療結合的新型模式,提高了晚期患者生存率。使中國的鼻咽癌臨床研究由“跟跑者”變成“領跑者”。馬駿教授以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2項。帶領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和“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馬駿教授還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種醫學評議組副召集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杰出教授,并榮獲“國之名醫優秀典范”榮譽稱號。
我校11個項目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分別是:
化學學院童明良教授牽頭完成的《稀土基磁性配合物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圍繞稀土基磁性配合物,發展了高性能稀土基單分子磁體及低溫磁制冷材料的合成和性能優化策略。創造性提出配位對稱性導向新策略,率先合成系列D5h對稱性高性能稀土基單分子磁體,創造了有效能壘和磁阻塞溫度新紀錄,突破了稀土單分子磁體的瓶頸。首次獲得非磁基態的平行四邊形稀土基單分子磁環;發現首例易面磁各向異性的稀土單分子磁體。突破了必須具備易軸磁各向異性的傳統看法,發展了對磁各向異性的本質認識。系統總結出優化稀土基磁制冷材料性能的結構組裝規律,成功發現多種低溫磁熵變最顯著的磁制冷材料,實現了設計策略和性能上的新突破。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寶軍教授牽頭完成的《基于微納光纖的光捕獲與光操控》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發明了錐形光纖光鑷,提出并命名了光流操控概念,發現了大腸桿菌細胞的導光特性,提出了構建細胞波導的想法,給出了一種非接觸、無損傷的篩選分離微粒及細胞的方法,實現了對微粒及細胞的遠程光學捕獲、操控與輸運,研制成功大腸桿菌細胞波導及其功能器件,突破了光纖器件與生物系統不兼容的限制。項目通過基于微納光纖的光捕獲與光操控的系統深入研究,為血管和生物組織內部的操控提供了新技術,為更廣泛地微流控芯片實驗提供了新方法,為動物體內應用奠定了基礎。
生命科學學院徐安龍教授牽頭完成的《脊椎動物天然免疫多樣性的起源》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以文昌魚為核心研究對象,發現多個由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過渡時所特有的天然免疫機制,闡明早在脊椎動物適應性免疫出現之前天然免疫的多樣性已經建立;將數個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所特有的、與適應性免疫協同出現的關鍵免疫通路的起源從脊椎動物推進到無脊椎的脊索動物,揭示脊椎動物黎明之前的天然免疫多樣性,為闡明脊椎動物天然免疫系統多樣性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生命科學學院莊詩美教授牽頭完成的《調控肝癌生長和轉移的新機制及意義》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圍繞肝癌生長和轉移的新機制及其意義展開研究,揭示了非編碼RNA與蛋白編碼基因以及癌細胞與間質的多維互作調控網絡及其在肝癌生長和轉移中的作用,發現了新型肝癌標志物和治療靶標,為發展肝癌早期檢測及聯合/靶向治療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礎。
腫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牽頭完成的《EB病毒相關鼻咽癌病因、發病機制及分子標志的研究》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圍繞中國高發腫瘤鼻咽癌的病因、發病機制及分子標志為中心開展研究。 發現高發區鼻咽癌相關EB病毒亞型特征,解析了鼻咽癌在華南地區高發的主要原因,為研制有針對性的鼻咽癌預防疫苗奠定基礎。建立EB病毒體外高效感染的上皮細胞模型,鑒定了EB病毒感染上皮細胞的關鍵受體,并闡明EB病毒感染上皮細胞機制,解開了該領域50年來對于EB病毒如何進入上皮細胞的未解之謎,為研制阻斷EB病毒感染而防控鼻咽癌的干預手段提供重要理論依據。揭示了EB病毒在鼻咽癌的發生、發展、轉移等方面的作用機制,為鼻咽癌的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建立鼻咽癌分子標志物的篩選及預后模型,為鼻咽癌的篩查、診斷、治療和預后監測提供新的策略。
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賴劍煌教授牽頭完成的《視覺魯棒特征提取與非線性分析》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系統深入地開展了非可控條件下的視覺魯棒特征提取與分析研究,揭示了復雜成像因素下的魯棒特征表達機理,建立了高魯棒特征提取模型以及非獨立視覺特征群的有效融合模型,形成了面向高維視覺特征的緊致鑒別分析方法,在模式識別理論上獲得重大突破與開拓創新,促進了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的基礎理論發展。,部分成果經過多年的產學研合作與轉化,在國家外交部因公護照照片質量評價、2017年全球財富論壇人臉身份驗證、廣州市高考考生人臉身份驗證、廣州市地鐵人臉識別、中山大學人臉智能門禁、中國銀行VIP人臉識別等多行業的典型場景均取得重大應用成效。
化學學院池振國教授牽頭完成的《新型有機發光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力刺激發光響應研究》項目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發現了AIE 材料的力刺激發光響應共性問題,首先提出了力刺激發光變色聚集誘導發光(PAIE)材料的概念,把力刺激發光響應從熒光單發射拓展到多種類型雙發射,不但實現了多重響應提高了響應的級別,而且克服了單發射的力刺激發光響應有機發光材料受力刺激作用前后,發光波長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導致觀察的靈敏度和響應信號的輸出不夠理想的問題。本項目研究在實質上解決了力刺激發光響應智能材料稀少的問題,為力刺激發光響應智能材料在商標防偽、信息存儲、應力傳感等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牽頭完成的《分子標志物在消化系統腫瘤個體化診療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圍繞分子標志物在消化系統腫瘤個體化診療中的應用進行了原創性系統研究,創新了基于分子標志物的消化系統腫瘤早 診及預后預測方法,提高了診斷準確性。創建了分子標志物指導的消化系統腫瘤個體化治療新策略,提高了療效。揭示了新型分子標志物在消化系統腫瘤發生轉移中的機制,為靶向藥物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項目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11項,授權2項。牽頭撰寫了6項中國消化系統腫瘤診療規范;建成了華南惡性腫瘤大數據庫等平臺;建立了中國結直腸癌專病數據標準集;開展了23項消化系統腫瘤分子檢測新技術;創立了4種分子標志物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新方法。研究成果改寫了5項國際權威指南,經國內外近百家各級別醫療單位推廣應用,將肝癌等腫瘤診斷準確率提高了15%,預后預測準確率提高了10%,晚期患者總生存期延長了3-6個月,惠及百萬余名消化系統腫瘤患者。
附屬第一醫院何裕隆教授牽頭完成的《胃癌個體化治療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在1994年率先建立了國內最大宗、項目最齊全的胃癌數據庫,創新性提出胃癌個體化手術治療關鍵技術,使胃癌預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創建胃癌個體化預警系統,提高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率;發掘胃癌個體化靶向治療新的靶點,為臨床轉化治療提供科學依據。該系列研究結果已經在國內多家單位應用,推動我國胃癌個體化精準診治模式的發展,提高我國胃癌早期發現率和早期診斷率,改善胃癌患者預后,取得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附屬第六醫院王磊教授牽頭完成的《結直腸癌防治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圍繞結直腸癌篩查方案的優化、手術技術的改進、新輔助治療方案的改良及放射性腸炎治療等臨床問題,開展了系列研究。鑒定并建立了腸癌糞便篩查候選分子庫,研發了適合中國人群的糞便 SDC2基因檢測試劑盒;創立了雙單孔經肛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aTME);建立了術前“單純mFOLFOX6化療(去放療)”新方案;創立了放射性腸炎“分度治療”策略;為結直腸癌防治提供了新方案和新策略,對提高我國結直腸癌早診及治療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中山眼科中心卓業鴻教授牽頭完成的《青光眼發病新機制及治療新策略》獲得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深入研究青光眼發病炎癥相關分子機制,探尋治療新靶點;構建靶向小分子肽化合物,闡明其視神經保護作用,并結合新型納米載體,構建長效、安全的靶向給藥系統。該成果被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評為“近五年青光眼十大研究進展”(2013)。成功構建基于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精準治療”臨床轉化研究平臺,建立多種干細胞治療體系,并利用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聯合iPSC構建功能化的“視網膜膜片”并移植至損傷部位;引領并推廣難治性青光眼新型手術方案,率先開展青光眼房水引流物(Ahmed-FP)植入術,并提出其可作為難治性青光眼的首選治療方案,挽救患者殘存視力。該成果在全國數十家醫院應用以來,使眾多眼科工作者對青光眼的認識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提高了青光眼手術成功率,降低青光眼致盲率,具有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據悉,2018年度全省共評選出廣東省科學技術獎項目176項(人),其中突出貢獻獎2人、特等獎1項、一等獎49項、二等獎119項,科技合作獎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