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陳菊紅)補貼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可提升產業鏈價值創造能力。在科創企業面臨融資約束與政企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境下,如何設計可行補貼機制最大化補貼社會效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李善民教授與管理學院賴峰輝老師及其合作者合作的論文《企業融資約束下的政府研發補貼機制設計》于2021年11月在經濟學中文頂級期刊《經濟研究》發表。
論文基于機制設計經典分析框架,針對實踐中常見的研發前補貼和研發后成本分擔兩種補貼方式,分別刻畫兩種補貼方式對應的最優機制,并比較它們產生的社會效益差異。研究發現:融資約束高時,研發前補貼機制可節省企業融資成本實現更高補貼效益;融資約束低時,研發后成本分擔機制可節省政府信息成本實現更高補貼效益。混合補貼機制具有效益增益效果。“揭榜掛帥”式競爭性補貼申報機制可實現精準篩選補貼對象、精確設定補貼額度的效果。技術研發成功率較低且技術研發溢出效應較高時,內生決定補貼企業數量的機制更優。
論文的學術貢獻:(1)理論方面,論文探究融資約束與支付方式同信息成本的耦合結構,拓展了多元支付方式的機制設計理論。刻畫復雜信息環境和補貼企業數量內生決定情形下的最優機制,豐富最優機制設計理論。(2)應用方面,論文為不同政企信息結構、企業融資環境下補貼方式的選擇及補貼機制的設計提供參考,為實踐中政府優化補貼資金配置提供操作方案。
論文的政策含義:(1)政府應遵循“優勝劣汰”與“雪中送炭”的基本原則安排研發補貼資金。科學評估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價值與研發成功概率,并充分利用市場化競爭機制引導企業誠實申報需要的補貼。(2)發揮研發前補貼與研發后成本分擔在融資成本和信息成本節約方面的各自優勢,采用恰當的補貼機制提升補貼社會效益。(3)逐步完善政企信息溝通機制,降低研發補貼過程中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扭曲,提高財政研發補貼資金的配置效率和補貼社會效益。
論文發表期刊鏈接:http://www.erj.cn/cn/mlInfo.aspx?m=20210312151123483443&n=20211225111838233544&ti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