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記者吳立堅)2024年,中山大學即將迎來百年校慶。近日,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一行赴汕尾市海豐縣參觀柯麟、鐘敬文、馬思聰等校友和校歌作曲者陳洪先生故居,重溫校友生平史跡,緬懷他們的歷史偉業,開展校史研究和百年校慶籌備工作調研。
在走訪調研中,陳春聲書記細致了解了校友故居保護和展陳情況。他表示,中山大學將積極參與,協助完善柯麟等校友故居展陳工作。
中山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孫逸仙紀念醫院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參加調研。

陳春聲書記一行在柯麟故居前合影(圖片來源:黨委辦公室)

柯麟(1901-1991),紅色醫生、著名醫學教育家,被譽為“中山醫一代宗師”,曾任中山醫學院院長、澳門鏡湖醫院院長。(圖片來源:中山醫學院)
柯麟在中學就結識了對他人生產生重要影響的學長——彭湃。他追隨彭湃,不斷學習新思潮,年輕的心里早早埋下了紅色的種子。1921年,柯麟以全海豐第一的成績考入了廣東公醫醫科大學(今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1926年1月,柯麟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組織的安排下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成為一名軍醫。此后轉戰澳門,支援抗日,在澳門貫徹黨的統一戰線精神,廣泛團結愛國民主人士,為如今澳門愛國愛澳的社會氛圍奠定基礎。身為革命者、醫者、教育家,柯麟的一生波瀾壯闊。1951年,他又出任中山醫學院(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之后匯聚了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等八位國家一級教授,扛起華南醫學教育的重擔。

陳春聲書記一行參觀柯麟故居(圖片來源:黨委辦公室)

鐘敬文(1903-2002),原名鐘譚宗,中國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大師、現代散文作家。(圖片來源:央視民俗頻道)
鐘敬文,1927年秋轉至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擔任傅斯年的助教兼預科國文講師。之后與何思敬、崔載陽、莊澤宣、楊成志等人創辦中山大學民俗學會。1928年,在中大民俗學會開辦的民俗講習班,他主講“民俗學問題”。1940年12月,鐘敬文應坪石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之聘,任該系國文副教授,1943年聘為教授,主要教授《民間文學》《文學概論》《詩歌概論》等課程。1945年秋,隨中山大學遷回廣州石牌。此期間,著有《新綠集》《文藝叢談》和專門論詩的《詩心》。

陳春聲書記一行調研鐘敬文故居(圖片來源:黨委辦公室)

馬思聰(1912-1987),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曾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圖片來源:鳳凰網廣東)
馬思聰,1923年到法國留學,學習小提琴。1937年,馬思聰到廣州中山大學執教。這一年,馬思聰完成了抗戰歌曲《第一回旋曲》和《綏遠組曲》(又名《內蒙組曲》,由《史詩》《思鄉曲》《塞外舞曲》三章組成),此后又寫出《戰士們!沖鋒?。 返葎撟鳌?938年10月后,馬思聰隨中山大學西遷云南澄江,繼續在音樂系任教。在此期間,他完成《鋼琴奏鳴曲》創作,分《夜曲》和《敘事詩》兩章。1942-1944年,馬思聰又攜家人回到廣東坪石中山大學任教,經常往返長沙、柳州、桂林、貴陽、重慶等地開音樂會,用音樂慰問抗日將士,鼓舞軍民抗日。1951年,馬思聰被任命為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陳春聲書記一行參觀馬思聰故居(圖片來源:黨委辦公室)

陳洪(1907-2002),著名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作曲家、翻譯家。中山大學校歌作曲者。(圖片來源:廣東省樂器協會)
陳洪,1923-1925年在上海美術??茖W校學習美術和音樂。1926-1929年赴法國南錫音樂院深造。1932年與馬思聰等一批熱衷音樂的青年合辦“私立廣州音樂院”, 兼國立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專任音樂教員、音樂隊隊長(1932-1937)。1932年2月鄒魯親自訂定了國立中山大學校歌歌詞,并由陳洪作曲。新中國成立后,陳洪任南京大學音樂系教授、系主任。陳洪的創作獲獎作品有《共青團之歌》《教師頌》《春風桃李》《三門峽大合唱》等。2001年5月,陳洪榮獲中國文聯和中國音樂家協會頒發的最高榮譽獎——金鐘獎終身榮譽勛章。

陳春聲書記一行參觀陳洪故居(圖片來源:黨委辦公室)
文稿終審:黨委宣傳部 黃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