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廣州4月30日電(通訊員楊敬宇、宋揚)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鮮明論述了高素質高校教師隊伍的深厚內涵,高屋建瓴、視野宏闊、語重心長、催人奮進,為廣大教師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山大學教師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紛紛表示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以“四有”好老師標準要求自己,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立志成為大先生,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山醫學院吳忠道教授談到,“作為專任教師,我要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扎實做好課程思政工作,結合學習偉大抗疫精神,學習發揚陳心陶等醫學領域老一輩科學家以人民生命健康為己任、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心陶精神’,把立德樹人內化到人才培養的各方面、全過程,爭做‘四有’好老師,努力成為大先生,為培養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公共衛生人才成為我們青年教師肩負的責任和光榮使命。”公共衛生學院黨委委員陳雯教授表示,“我既要學習和傳承公共衛生學科領域老前輩們心系家國、忘我耕耘的精神,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又要不斷提升教學和科研創新能力,把教學科研工作與國家公共衛生事業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化學學院姜久興教授認為,“對于高校來說,關鍵在于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他以培養未來科學家的強基計劃為例,談到自己對這個根本問題的認識。“強基計劃實施已經兩年多了,第一批強基計劃學生進入第二年學習。我們不斷把國家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問題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引發學生思考、立志攀登科技高峰。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我們自身應該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率先垂范,當好學生的‘引路人’,立志成為大先生。
計算機學院先進網絡與計算系統研究所專任教師黨支部書記周知副教授說:“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在信息技術領域心懷‘國之大者’,帶領青年學生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滿懷使命感和責任感,結合計算機學院‘筑牢學科基礎、聚焦戰略前沿、推進產學研用’的辦院方針,瞄準計算機系統結構、智能萬物互聯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等‘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努力開展科研攻關,爭取在相關領域取得突破,為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作出自己的貢獻。”
物理學院教工黨支部書記、系主任周張凱教授認為,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要堅定政治方向、提高思想認識,幫助學生形成遠大抱負和正確立場。要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提高‘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在教書育人和日常生活工作中做到言行雅正,用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要提升自身專業能力,不斷提高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能力,通過課堂授課、科技攻關等,培養知識扎實、眼界開闊的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商學院助理教授董展育談到“為師者,要涵養德行,要窮理盡妙,做到‘人師’與‘經師’的統一”給他的啟示,“一方面要立德樹人、敬業愛生,做到德為人先、學為人師、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另一方面要潛心研究、踏實治學,立足于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系統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寶貴經驗,講好中國故事,做好中國的商科研究。”
物理與天文學院杜遠博副教授從“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要求中認識到,“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教師在學生成長中擔任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這也就決定了我們教師隊伍的發展方向和肩負的職責使命。我們應該堅持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努力做好學問,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四有’好老師,立志成為學生為學、為人、為事的大先生。”
海洋科學學院院長助理張恒副教授談到,“作為高校教師,我們要牢牢記住教書育人是我們的根本任務,結合自己的崗位和專業特色,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揚起初心與使命的風帆,將奮進之筆書寫在蔚藍色的大海上。”
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與生命,愛是教育的靈魂,有愛才有責任。社會學與人類學院趙萱副教授說:“熱愛既是對家國與民族的愛,也包括了對知識與事業的愛,更包括了對學生的關愛。仁者愛人,我們常常在教導如何愛人,強調愛的無私,將愛的方向指向他者,但有時會忘記,愛的方向同樣應當指向自身。自愛的教師才能成就愛的教育,自愛的青年才能承擔起育人的使命。”
哲學系副系主任張清江副教授說:“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提出的使命要求,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歷史學系任建敏副教授說:“教師是教育的中堅力量,中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學科研的基礎力量,是傳承大學教育理念與精神的重要力量。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中青年教師培養,不斷拓寬中青年教師的發展空間。面對新時代的呼喚與要求,作為青年教師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師進步,則高校進步;教師有為,則高校有為;教師自強,則高校自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童建軍教授說:“這句言簡意賅的論斷是對思政課根本特性的科學揭示。一門好的思政課一定是講好道理的課。它不僅講的是‘好道理’,而且‘講好’了道理,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道理雖好,但是講道理的技巧欠缺,那么,道理本該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得不到體現,難以充分發揮鼓舞人和激勵人的作用;反之,講道理的技巧雖然精湛,但是,道理不好,也產生不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效果。好的思政課不僅要講好道理,而且要有講道理的技巧,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
中國語言文學系黨委宣傳委員羅成副教授表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立德樹人、以身示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教育動能。”他認為,要在課程思政領域自覺提升,“提高課程思政的專業化時代化含金量,講深,講透,講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大氣科學學院杭建教授介紹了學院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大氣科學學院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引進人才,專任教師由12人發展至近105人,打造院士、名師牽頭的一流師資隊伍、學科平臺及‘五個融合’人才培養體系,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成立教師發展中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與課程思政水平,加強‘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優秀教師培養機制。”他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增強教師言為士則、行為示范的自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潛心治學、開拓創新,讓每位教師都立志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多貢獻。”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起曉星副教授表示:“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學科交叉、研究方法更迭迅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教師們要做到精通專業知識,需要在學術研究中投入足夠的時間;要做到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實踐育人,需要在教學和人才培養環節投入足夠的精力。作為高校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學術創新能力。”
“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新生力量和骨干力量,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商學院助理教授朱丹丹表示:“青年教師要立足于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刻牢記‘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培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扎實、學術創新和實踐能力突出、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強的人才,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中山大學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努力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學校廣大教師將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做“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努力做到嚴愛相濟、潤己澤人,努力提升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努力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文稿終審:黨委教師工作部 馬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