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在這場偉大實踐中,我校聚集優勢資源,全校動員,盡銳出戰,將脫貧攻堅主戰場變成立德樹人大課堂。為全面總結我校定點扶貧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現脫貧攻堅歷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特推出“扶貧路上的中大人”專欄,講述中大人心懷“國之大者”,奮進擔當,為脫貧攻堅貢獻中大力量的動人故事。

李曉超作報告(來源:校工會)
人物簡介:李曉超,中山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工作管理處副處長,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掛職清遠連州市豐陽鎮柯木灣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兼村委第一書記。2017年1月,柯木灣村扶貧工作通過省扶貧辦年度考核驗收,56戶貧困戶順利脫貧,工作隊獲評2016年“清遠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駐村工作隊先進典型”。
2016年5月,當李曉超從幾百公里外的廣州輾轉幾程,第一次踏上連州市柯木灣村的紅土地時,盡管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但他仍然被村子的落后狀況震撼:通往村子的道路泥濘難走,路邊的房屋灰頭土臉,遠處綠油油的一片,不是整整齊齊的莊稼,而是雜亂無章的雜草。落后的景象給初到柯木灣村的李曉超以極大的震撼,但同時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讓這個村子脫離貧窮、讓這里的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決心。
柯木灣村屬革命老區,村民居住地分散,生活條件較差,人畜飲水困難,勞動力種養技術較低,主體產業缺乏,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0.54萬元,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5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865元,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推進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的部署,按照《廣東省扶貧辦關于印發〈新時期相對貧困村定點扶貧工作方案〉的通知》(粵扶組〔2016〕4號)要求,繼河源紫金縣琴口村、清遠連州市種田村后,中山大學第三輪定點扶貧清遠連州市柯木灣村。李曉超被任命為中大派駐連州市柯木灣村工作組的書記,負責2016年至2017年第一階段的脫貧攻堅任務,為柯木灣村的脫貧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踏破鐵鞋遍尋訪
對貧困戶的準確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而深入了解村民貧困原因、發展意愿、勞動能力是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的基礎,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工作。
李曉超與隊員沙敏來到柯木灣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貧困戶識別工作。兩位駐村干部花一個半月時間對柯木灣村87戶村民逐一入戶核查,召開民主評議會,了解貧困戶貧困原因、貧困程度等基本信息,對存疑情況反復核對,查缺補漏,同時根據村民自身情況,結合村建設合理安排脫貧措施。
村民胡記紅一家是典型的貧困戶,他本人在鄰村幫人燒木炭,收入微薄,兒子又患嚴重疾病,喪失勞動能力,需要家人照顧,但在2015年12月政府組織申報貧困戶時胡記紅錯過了申報,沒能成為政府登記下的貧困戶。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李曉超經過走訪村民、開展民主評議,將胡記紅納入貧困戶名單,并安排他在水蛭養殖場務工。經過一年的努力奮斗,胡記紅一家在2016年底就實現了脫貧。
經過前后四輪全面核查,柯木灣村最終確定了75戶貧困戶名單,將他們建檔立卡,高效、精準、順利地完成了貧困戶的識別。這項工作受到當地扶貧辦的高度好評,李曉超同志還被評為“建檔立卡工作先進個人”。

李曉超走訪貧困戶(來源:校工會)
篳路藍縷通前程
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攻堅工作的基本和保證,道路、水電、人居環境一直是制約脫貧工作的“短板”,因此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對于脫貧攻堅意義非凡。
馬頭嵊村和大江腳村是柯木灣村僅有的沒有實現村道硬底化的自然村,下雨天村路泥濘不堪,村民出行不便,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嚴重制約經濟發展。修路是村民多年的心愿,但一直沒能實現。2016年5月駐村后,李曉超反復奔走,爭取村道硬底化補貼指標、理順辦事流程。經過半年的努力,終于在政府財政補貼和中山大學扶貧資金支持下,在當年年底啟動道路硬底化工程,2017年春節前順利通車,實現了村民的夙愿。馬頭嵊村貧困戶吳偉軍說:“我上小學時就盼著路通,現在終于盼到了,中山大學為我們村民辦了一件大好事?!甭吠ㄖ螅迕駟慰棵穹N植平均每戶一年增收4000余元,驗證了“要想富,先修路”的致富理念。
村道硬底化與村亮化工程、環境整潔化、自來水自動化并稱為“四化工程”,是完善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的重要工程。除了大江腳村道路硬底化外,李曉超還促成了太陽能路燈亮化工程、飲用水工程、村美化整潔工程的開展,為柯木灣村安裝了124盞太陽能路燈,修建了5個自然村的公廁,改造了柯木灣村和夏東村的自來水工程,極大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為人民安居樂業、實現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授人以漁促發展
通過產業發展來帶動村莊經濟發展,進而帶動村民脫貧奔小康,是新時期精準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是“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的關鍵所在。
駐村伊始,李曉超就積極開展調研,了解柯木灣村產業發展情況:柯木灣村的產業發展問題明顯,農業生產結構單一,由于柯木灣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僅1.79畝,目前均用于種植僅夠糊口的水稻;杉樹種植有一定規模,但生產周期長,單價低、見效慢;近幾年村民開始種植沙糖桔和紅肉蜜柚,但產量有限,效益不高;養殖方面,家禽、家畜養殖規模小,商品率低,增收空間有限。雖然問題較多,但柯木灣村不缺水、不缺土地、不缺路,發展基礎較好,可以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來創造就業崗位,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中山大學在李曉超調研基礎上多次組織生命科學學院、藥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等院系專家到村進行深度調研與規劃,同時積極挖掘校友資源,咨詢尋找產業項目,最終確定了寬體金線蛭養殖和夏東自然村生態旅游兩個項目。
結合柯木灣村交通便利,運輸成本低,水源清潔充足的特點,在校友企業荊州市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支持下,學校在柯木灣村開展15畝水蛭養殖試點項目,組織貧困戶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集體帶動貧困戶增收。水蛭養殖是新生事物,從工作隊到村民,沒人有相關經驗,這就需要具體工作人員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隨時觀察水蛭生長情況,隨時處理問題,同時還要承擔難以預測的風險。經過反復論證、思考,李曉超給自己制定了工作方針:敢闖敢干,精益求精。他積極向校友企業派出的技術員請教,學習水蛭養殖基本知識,向學校隨時反饋養殖進展和問題。同時與村支部溝通協商,組成一線工作小組,讓村委會的黨員干部擔任項目負責人,選派貧困戶中的黨員代表擔任養殖員,高效解決實際問題,帶動村黨員在攻堅克難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水蛭養殖的飼料來源是水螺,按照最初計劃,由校友企業大批量從湖北運送,成本低。但很快發現,因長途運輸問題,水螺死亡率高,且儲存后再投喂,養殖員工作量加大。如果改從本地采購,因本地水螺以食用為主,成本比較高,很難盈利。這個問題不解決,項目面臨失敗的風險。李曉超和村委會干部四處奔走,在連州周邊地區尋求供貨源。經過努力,最終找到了穩定的供貨渠道,少量多次進貨,直接投喂,解決了燃眉之急。
夏東自然村環境優美,是政府重點建設的美麗鄉村特色村,適宜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帶動村民創收致富。2016年11月學校組織規劃專家到夏東村里開展旅游規劃設計工作,李曉超積極配合村委和鎮政府,推進夏東村的道路擴寬工程、停車場、民宿、4G網絡覆蓋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夏東村正在逐步發展生態旅游,已經開設多家農家樂,提供了家門口就業機會。生態旅游為村民提高收入、村子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脫貧攻堅工作創造了更豐富的可能。

李曉超投放水蛭苗(來源:校工會)
妙手回春為群眾
科技支持、經費投入是脫貧致富的要素,文化、醫療、情感的支撐同樣對村民脫貧、發展的理念、思路產生巨大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
柯木灣村所在地區醫療水平不高,群眾看病難問題突出,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李曉超匯總這些情況向學校反映,學校高度重視,先后組織多家附屬醫院專家教授到村開展義診活動,送醫送藥下鄉,宣傳醫療健康知識。2016、2017連續兩年暑假,學校團委組織師生到村開展文化、科技、衛生等社會實踐服務,為村民提供義診、家電維修服務,開展文藝演出,并輻射到周邊村鎮。
在安排貧困戶與學校二級單位結對幫扶工作中,李曉超將貧困戶特點與二級單位優勢結合起來。如把患重病貧困戶同附屬醫院結對,把有危房改造需求的特困戶同有相關資源的二級單位結對。2016年9月,各二級單位負責人約120人次到結對幫扶貧困戶家中認門對接,建立幫扶聯系,切實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大國小家終得圓
雖然扶貧工作任務重,生活工作條件艱苦,但李曉超從沒覺得苦和累。2016年下半年父親骨髓瘤突然復發,需要每月定期接受化療。組織的信任和家庭責任無法兼顧,這讓李曉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面是恩情深重、急需照顧的父親,一面是殷切盼望、淳樸善良的村民,李曉超最終選擇了繼續留在柯木灣村開展扶貧工作。這不僅是壓力下的自我磨礪、自我提升,也是不辜負組織重托和家人期待的最好方式。
李曉超在柯木灣村的刻苦工作也獲得了組織與村民的一致好評,2017年1月,柯木灣村扶貧工作通過省扶貧辦年度考核驗收,56戶貧困戶順利脫貧,李曉超所在工作隊獲評2016年“清遠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駐村工作隊先進典型”。
李曉超在扶貧工作中扎實解決了群眾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幫助群眾找到適合的致富途徑,從各個方面提升了群眾生活質量,為新階段脫貧攻堅工作開啟了良好的局面。
采訪后記
當夕陽的最后一縷余暉灑落康樂園,我如約來到古樸的小紅樓外。只見下班時分,小紅樓仍燈火通明,熱水壺吱吱作響,會議室傳來激烈的討論聲。等了許久,一位挺拔魁梧的老師走進辦公室,帶著歉意地沖我笑笑,說道:“可以開始今天的采訪了。”
對著手中的提綱,我竟不知如何問起,似乎這樣的故事他已講過許多次,但面對我的無知和疑惑,李曉超老師仍頗具耐心細細講解。我雖然身在康樂園,但在李老師的娓娓道來中,心已被帶回到那個遙遠的村落,帶回到為脫貧攻堅奮力拼搏的歲月?;氐剿奚?,我收起茫然思緒,四處匯總資料,揮筆寫下這篇文章。
“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98年前孫中山先生的演講仍振聾發聵,這聲音綿長卻深厚,回蕩在每個中大人的腦海中。一屆屆駐村干部從繁華的羊城走出,遠赴偏僻的鄉村,幫助當地的百姓,這種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樸素精神,代代相傳,融入了新時代的中大精神!
非常感謝有如此珍貴的機會采訪駐村干部,希望通過這篇稿件聊表敬佩之意!感謝校工會的積極聯絡與無私幫助,感謝李曉超老師百忙中撥冗接受采訪,也感謝數學學院和黨委宣傳部的豐富資料。祝中大定點幫扶項目越辦越好!
文稿終審:校工會 許東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