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12月15日廣州電(通訊員吳裕晴、李義華)近日,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聯合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工業經濟》第四屆應用經濟學高端前沿論壇暨“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研討會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順利舉行。

論壇現場(來源:嶺南學院)
本次會議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20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以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為主題,分享學術觀點,用中國實踐講中國故事,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妥善解決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助力。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黨委書記黃毅同志主持開幕儀式。中山大學副校長兼嶺南學院院長李善民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紀委書記、副所長張其仔研究員分別致歡迎辭。
李善民副校長首先對各界同仁的參會表示熱烈歡迎和感謝。他指出,中山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銳意改革,目前已經形成了廣州、深圳、珠海三校區五校園的辦學格局,文理醫工農藝全面發展的學科格局。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地處大灣區腹地,具有較好的聲譽,吸引了華南地區乃至全國最優秀的生源。學院主要發展經濟學科,致力于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聚焦政治經濟學、金融學、財政稅收、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區域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數量經濟學和數字經濟等方向,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李善民副校長表示,中山大學愿意同廣大學者們一道,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不斷建設和完善學科交流、打造科研成果整合的廣闊平臺。使經濟學科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同頻共振,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尋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徑。
張其仔研究員對蒞臨本次論壇的嘉賓表示感謝,并介紹了《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的主要欄目和特色專欄。《中國工業經濟》的辦刊宗旨是“頂天立地、作者為本”,“頂天立地”是指不僅要刊發最前沿的理論研究,還要關注立足于中國重大實踐問題的中國故事。“作者為本”則是指學術刊物的質量更多依賴于廣大學者的大力支持。張其仔研究員強調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相信本次研討會能夠在立足中國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前沿性的理論、觀點。
隨后,李善民副校長宣布第七屆《中國工業經濟》優秀論文名單、《中國工業經濟》第四屆應用經濟學高端前沿論壇優秀論文名單。本次論壇的優秀論文將直接進入《中國工業經濟》外審環節。
本次論壇的第一場主題報告會在開幕式之后進行,由李善民副校長主持。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教授演講的題目是《新倍增戰略:共同富裕面臨的挑戰與選擇》,在我國當前收入差距的現狀和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差距變化特征的基礎上,指出了我國共同富裕面臨的路徑選擇與挑戰,并提出了應該以提升低收入群體的人力資本為核心,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主題思路和路線圖。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守英教授演講的題目是《以地謀發展模式轉型與改革策略》,認為我國地方政府“以地謀發展”的模式已經衰竭,針對近年來的轉型嘗試談論了這些改革的影響和風險并給出政策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研究員演講的題目是《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指出伴隨著“3060”雙碳目標的實現,我國將創造一個實現凈零排放的經濟崛起的奇跡。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做好政策體系規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動綠色制造、發展低碳能源、減少高碳能源依賴、發展綠色金融是雙碳目標實現的主要路徑。李善民副校長對第一場主題報告進行了總結和展望,并給予高度的評價。
第二階段主題報告由《中國工業經濟》編輯部主任王燕梅線上主持。李善民副校長以《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理論根基、實踐演進及發展思路》為題,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的歷史意義、理論根基、實踐演進、在國家戰略中的定位和擔當以及建設思路作了精彩的報告。
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教授劉金全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調控研究》,劉金全教授首先介紹了當前關于跨周期和逆周期的研究進展和主要觀點,然后從經濟學理論角度深入解讀了跨周期和逆周期,最后提出了實現跨周期和逆周期調控的工具選擇和主要途徑。王燕梅主任對第二場主題報告的兩個主旨演講進行了精彩的點評。
采用“線上報告”的形式,圍繞“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治理”“城市經濟與綠色發展”“國際貿易與產業升級”“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企業治理與企業行為”“制度環境與公司金融”等主題,有序開展了6個分論壇研討會。報告人全面深刻地展示了相關研究成果,主持人和嘉賓紛紛給予精彩的點評,與會人員各抒己見,碰撞出了學術思想的火花。

分論壇現場(來源:嶺南學院)
文稿終審:嶺南學院 黃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