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11月24日廣州電(通訊員何姍嫻)11月22日上午,粵港澳高校聯盟(下稱“聯盟”) 2021年年會暨大學校長論壇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懷士堂舉行。本次年會召開于聯盟成立五周年之際,以“凝心聚力有作為,開局謀篇啟新程” 為主題。

粵港澳高校聯盟2021年年會暨大學校長論壇現場合影(來源:港澳臺事務辦公室)
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徐永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懋洲,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朱超華,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勞幟紅,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二級巡視員夏方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老柏生等相關政府部門領導出席會議并致辭。聯盟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高松教授,聯盟副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聯盟副理事長、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教授等來自聯盟41所成員院校的校長、院系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37個專業聯盟的代表共計200多人線上線下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肖海鵬教授主持。
徐永吉常務副主任強調,聯盟成立五年以來,聚焦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不斷推進教育領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集群發展已成共識,人才培養已現規模,協同創新已見成效,對于聯盟取得的成績感到十分欣慰。教育部高度重視與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在制度保障、合作辦學、師生交流和聯合科研等四個方面提供支持。今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為聯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他建議聯盟,一是把握大勢,強化頂層設計,圍繞“十四五”時期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部署,圍繞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凝聚共識,把握方向,謀篇布局;二是發揮優勢,緊扣人才培養,聯盟具有得天獨厚的集群優勢,要深化各專業領域的合作,深度整合教學科研資源,探索具有聯盟特色的人才合作培養模式;三是聚焦發展,堅持開放合作,在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上尋求創新和突破,搭建更廣泛的科技創新人才交流平臺,促進教育對外開放。
劉懋洲巡視員、朱超華副廳長、勞幟紅副廳長、夏方明巡視員、蔡若蓮副局長、老柏生局長,都在致辭中對聯盟五年來堅持高標準引領,搭建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平臺,推進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務實合作,以及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希望聯盟繼續想灣區之所想,急灣區之所急,應灣區之所需,高舉愛國旗幟,培養青年學子使命擔當;圍繞強化大灣區高校科研協同創新,優化粵港澳協同發展的模式,推動共建三地國家級實驗室和科技科研平臺,加強聯盟協作,提升合作質量;發揮人才優勢,探索建立大灣區高校教育科技協同發展體系,建設一流灣區。
聯盟理事長、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教授代表聯盟在大會上作報告。他表示,過去五年,聯盟凝心聚力融合發展,聚智科研助力創新,聚集資源為國育才,聚勢合作對外開放,效果顯著。對于聯盟未來發展,他強調,要堅持與國家同心、同向、同行,應對時代挑戰,要搶占科技先機;共謀發展,要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對話世界,要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

聯盟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作報告(來源:港澳臺事務辦公室)
與會校長們就“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打造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和“強化國家科技力量,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兩個議題,在宋永華校長、段崇智校長的帶領下,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校長們尤其關注國際合作辦學新形式,建設國際校區、在地國際化,以及科研優勢互補,促進產學研發展,保持與業界和商界的聯系,整合大灣區的優勢,凝練研究主題,吸引更多的人才。校長們觀點鮮明,金句精彩紛呈,共同為大灣區高等教育建設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
最后,高松校長宣讀了聯盟2021年理事會決議:新增入盟院校嶺南師范學院;在聯盟框架下組建11個新的專業聯盟;立項資助21個專業聯盟;2022年大學校長論壇將由澳門大學舉辦。論壇在與會代表的掌聲中降下帷幕。
附:粵港澳高校聯盟簡介
粵港澳高校聯盟成立于2016年,由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共同發起,聯盟旨在匯聚三地精英高校優質教研資源,深化三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家“一帶一路”的建設。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教育示范區,聯盟被正式寫入《綱要》,作為推進大灣區科教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和抓手,聯盟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中山大學為聯盟理事長單位,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為副理事長單位,秘書處常設中山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目前,聯盟共有粵港澳三地41所高校入盟。其中廣東25所,香港9所,澳門7所。
文稿終審:港澳臺事務辦公室 盧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