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11月13日珠海電(通訊員利佳瑤)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結方領導人峰會發表書面致辭。習近平總書記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日益顯現,全球行動緊迫性持續上升。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是我們面臨的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點建議:維護多邊共識,聚焦務實行動,加速綠色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將秉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中方期待與各方強化行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合理保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11月2日,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黨委及各支部及時召開會議,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書面致辭精神,并開展會后交流。各個會場中,各黨支部成員就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建設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與會師生一致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點建議,為全人類共同科學應對全球變暖而引起的極端氣候氣象水文災害變化,明確了方向和行動的關鍵。我們要進一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書面致辭精神,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會議現場(來源:大氣科學學院)
學習心得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點建議高屋建瓴。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成效顯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不僅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路明燈,對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重要指導意義。
——大氣科學學院范紹佳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能源的開發和發展、風電基地的建設,都和天氣氣候密切相關,而極端天氣會沖擊能源的建設(例如洪水會沖擊發電站);加強對極端災害的管控,就是在保護能源、為更好地、更安全地開發能源做準備。
習近平總書記展望未來,“還將陸續發布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煤炭、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的實施方案,出臺科技、碳匯、財稅、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這些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的實施,都會面臨極端災害的威脅,如果不知道這些重點行業會面臨什么樣的極端災害、會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面臨極端災害,如果沒有針對這些災害形成良性的管控措施,就無法安心實施。路線圖、施工圖都要考慮天氣的因素,通過災害管控,避開災害重點地區和災害頻發時間。
——大氣科學學院王東海教授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的挑戰,從事大氣科學的科學家,更要肩負責任,科學認識和把脈氣候變化下氣候系統、極端天氣和氣候災害等變化規律、發展氣候變化和氣候預測的創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等。加強與國內外科學家協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共同科學防范全球氣候災害,合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大氣科學學院范可教授
我特別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點建議,也非常贊同中國將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相互結合的理念,殷切期待各方強化行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合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大氣科學學院杭建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COP26大會上的三點建議,為全人類共同科學應對全球變暖而引起的極端氣候氣象水文災害變化,明確了方向和行動的關鍵。
——大氣科學學院吳歡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書面致辭中強調應對氣候變化要“聚焦務實行動”,“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舉措落地實施”,這對于我們進一步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技術支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世界各國已經充分共識要強化科學基礎上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我們從事海洋、大氣和地球科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要圍繞這一全球性重大需求開展工作,推動全球海洋、大氣、陸地觀測系統的不斷發展,開展氣候變化基礎科學問題研究,發展氣候和地球系統模式,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大氣科學學院于衛東教授
我國在今年河南、山西等省都遇到了極端暴雨,澳大利亞山火從2019年燒到2020年初,這些事件都說明,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性難題,全世界各國都在面臨嚴峻的挑戰。地球是我們所有人的地球,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來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致辭中提出的維護多邊共識是必不可少的。
——2017級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研究生萬兆
作為大氣科學專業的學生,我們對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以及其帶來的惡劣影響有更專業性的認識。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我們也肩負更重的責任。我們應該扎實地學好專業知識,為氣候變化應對決策提供更科學的專業支持。同時,可以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簡單有趣的形式傳播給更多公眾,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我們這一代人要堅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
——2018級大氣科學專業本科生楊婷婷
文稿終審:大氣科學學院 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