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訊(通訊員王莉婧、許麗、黃祎妮)中山大學哲學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五育并舉”。勞動教育是“五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系開設“耕讀研學”勞動課程,探索勞動育人新模式,通過強化“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的相互支撐與協同育人,在勞動教育中涵攝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共同進行,從而使新時代的勞動真正達到育人目的,在“耕讀研學”中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精心策劃——設計“耕讀研學”勞動課程
哲學系黨委牽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等專任教師成立課程組,由系主任擔任組長,將勞動教育課程設置為本科生必修課,結合哲學學科優勢與勞動教育的核心要義,精心設計“耕讀研學”課程體系。“耕”指在農業基地參與農業種植、采摘、分裝等耕作任務,同時實現集體生活勞動自理,并開展一定的社區義務勞動等;“讀”指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文化等弘揚積極勞動價值觀的經典文獻;“研”指運用社會調研的專業方法,在鄉村基層開展考察調研,通過了解鄉村的人情風貌、國情社情,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學”指認真學習新時代勞動教育理念,形成正確、積極的社會主義勞動觀和價值觀。
2021年7月,哲學系組織本科一年級學生前往茂名市茂南區牙象村開展集中勞動教育。重點圍繞“耕”與“研”兩大主題,組織同學們開展農耕實踐、學習農業技能,同時深入鄉村開展社會調研,促進學生鍛煉體魄、磨煉意志,讓學生更加直觀和深切地體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給農戶的生產生活帶來的重大變化。

哲學系2020級學生勞動現場(來源:哲學系)
農耕勞作——在耕作中提升勞動實踐能力
以“耕”為核心,本課程的一大重點為農耕實踐活動,兼顧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掌握,為同學們設計了由淺入深、由輕及重的耕作教學內容。在農技師的指導下,同學們每天參與農業耕作,先后學習和體驗了除草、種植嘉寶果、番薯,采摘西瓜、龍眼等多項農耕活動。
剛開始,同學們并不熟悉農具的使用方式,操作農具還略顯生疏;經過多次的摸索和求教以后,同學們逐漸掌握方法,耕作時也越發熟練。同時,同學們也跟著當地的農技師學習了各種耕種知識。農技師為同學們講解了種植不同蔬果所需要的環境與條件,以及在耕作的時候需要了解的基本技巧和需要抱持的態度。農技師在授課中提到,農民在種植的過程中要了解植物的特點,了解氣候時節、土壤特質等。在親身參與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僅學會了農活技巧,鍛煉了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而且走近了農民的生活,也更加體會到農民的辛勞與偉大。他們在感悟中寫道“我覺得這些就是農技師老師提到的‘泥土的智慧’,是一種接地氣的學問。這些也在提醒我們要走出哲學的象牙塔,多多地走進生活。”

同學們參與耕作勞動(來源:哲學系)
認識鄉村——在社會調研中厚植家國情懷
以“研”為重點,本次勞動教育課程,除了學習耕種與農業知識,另一重心是組織同學們運用社會調研方法,深度了解農戶的真實生產生活狀態,使同學們更加直觀深刻地了解當代鄉村的發展與變化。
為了讓同學們掌握正確的社會調研方法,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方向的吳重慶教授與陳奕山博士為同學們介紹了鄉村社會調研的方法和意義,指導同學們形成入戶訪談提綱,明確調研目標,掌握與農戶訪談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項,建議同學們在實地走訪時,從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問了什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等多個角度捕捉不同來源的信息,然后及時進行總結,以此拓寬自己對于鄉村社會和農戶生產生活狀況的認識和理解。

吳重慶教授、陳奕山博士為同學們授課(來源:哲學系)
在學習調研方式和調研方法后,老師帶領同學們與牙象村的村委干部進行了座談。在座談會上,村委干部介紹了牙象村的發展歷程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的發展變化,使同學們對牙象村有了初步的整體認識,同學們也針對各自感興趣的問題與村委干部進行了細致探討。

吳重慶教授帶領同學們走訪牙象村(來源:哲學系)
接著,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實地走訪和入戶調研。通過深入的入戶調研,同學們對當地農戶的生活水平、家庭狀況以及村莊發展變化、存在問題有了更多認識,重點收集了當地鄉村和農戶的生產生活基本數據,為日后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打好基礎。

同學們走進當地農戶家中調研(來源:哲學系)
活動期間每天晚上都舉行討論會,同學們交流當日走訪的收獲與體會,吳重慶教授與陳奕山博士對同學們的調研記錄和交流匯報提出改進的意見。雖然同學們在首次調研時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同學們的調研訪問能力逐漸提高,變得敢于也樂于向農戶請教,能夠通過輕松愉快的方式與農戶談心聊天,了解更多鄉村社會的信息,最終取得了有意義的調研成果。在幾天的走訪與調研中,同學們走近了普通農戶的真實生活,感受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前后農戶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變化,對黨領導中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基本國情有了更切身的體會。實地走訪和入戶調研結束后,同學們將調研情況和記錄匯總形成報告,作為本次課程的小結。

中山大學哲學系2021年“耕讀研學”勞動實踐活動(來源:哲學系)
課程結束之際,哲學系師生共同進行了“耕讀研學”課程的現場研討,同學們談及很多收獲,認為研學與勞動結合,能夠幫助大家帶著哲學的理論更加切實地關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今后的專業學習過程中,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加強課堂理論學習,也要關注千百萬人的鮮活實踐,努力將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無愧于新時代的精神召喚。系主任張偉教授在活動總結中提到,希望同學們通過這次活動:一是要學會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二是要學會尊重人,尊重每一位平凡的勞動者;三是要把耕讀期間的經驗帶回去,學會熱愛生活。
近年來,哲學系在“雙一流”學科建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建設和省部級教學成果獎方面屢獲佳績,《“經典”與“社會”場域下的創新型哲學人才培養探索》獲得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本次“耕讀研學”勞動實踐活動是哲學系在勞動教育中的一次創新嘗試,也是對教學經驗成果的一次創造性轉化的探索,在師生中取得了積極的反響。未來,哲學系將持續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完善勞動育人體系,推動新時代勞動教育回歸初心、回歸育人。
文稿終審:哲學系 王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