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廣州7月4日電(通訊員蔡珊珊)6月30日上午,中山大學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重要講話精神座談研討會在廣州校區南校園中山樓713召開。來自學校人文社科相關領域的專家代表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如何貫徹落實重要講話精神,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項目攻關中如何貢獻“中大智慧”和“中大力量”開展研討。校黨委書記陳春聲、副校長蘭平出席了會議。會議由科學研究院文科處副處長(主持工作)曾佳妮主持。科學研究院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座談研討會現場(來源:黨委宣傳部 肖遙攝)
會上,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首先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他希望通過召開本次座談研討會,與會專家能結合我??脊艑W、歷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學科發展實際,深化理解認識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義,共同出謀劃策,按要求形成學校相關工作方案,細化工作舉措,推動學校相關學科在文明探源、文明互鑒等領域作出更多貢獻。
人文學科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學校期刊中心主任彭玉平教授,歷史學系主任、博雅學院院長、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謝湜教授,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院長余成普教授分別從中華文明探源的意義、如何推進學科建設及開展多學科深度合作等方面作了專題發言。專家們表示,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可以讓大家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對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發展、特點及其成因等都有更為清晰的認識。當下,這項工程還有很多待解之謎,這是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及相關學科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科研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學科與學術優勢,重視嶺南地區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位置,把山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納入中華文明研究的視野,深化研究不同區域的文明演進路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自由研討環節中,與會專家學者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討論,并圍繞嶺南考古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意義,以及如何發揮考古學等學科的作用、如何組建跨學科教學和研究團隊、如何將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融入人才培養等方面問題暢談,各抒己見,為編制落實相關工作方案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措施。
蘭平副校長表示,三位專家教授做了很好的專題發言,在座各位專家學者也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建言獻策,讓大家充分感受到學校在相關研究領域大有可為。他希望有關職能部門和院系能盡快將這次研討會提出的各項建議、舉措落實落地落細,進一步深入挖掘和闡釋嶺南古代文明,做好中華文明起源考古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和轉化工作。

陳春聲書記作會議總結發言(來源:黨委宣傳部 肖遙攝)
陳春聲書記作會議總結發言。他表示,全校師生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中華文明歷史研究的重大意義。他強調,學校有關單位要組織相關學科和研究力量,結合嶺南考古研究的相關成果,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國”等重大課題的研究,深入開展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研究工作,切實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圍繞工作方案編制和落實,陳春聲書記提出了三點具體要求:一是要做好“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和轉化, 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氛圍,推出中華文明理論探討的最新成果;二是要推進中華文明的理論研究和闡釋,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開展跨學科、跨院系、跨平臺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尤其是要重視發展科技考古,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與自然科學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去建立對古代文明考古的新認識,構建新的理論;三是要完善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學科科研隊伍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強人才引育,推動歷史學、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的科教融合,更好地發揮以史育人的作用。
文稿終審:科學研究院 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