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廣州9月18日電 9月18日,中山大學舉行2022年開學典禮暨“大學第一課”。在開學典禮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鄭鴻祥作為研究生代表發言。以下是全文內容: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鄭鴻祥發言
學以為己,知行合一,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中大人
鄭鴻祥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鄭鴻祥,來自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很榮幸今天有機會代表中山大學的全體同學歡迎各位師弟師妹的到來!
八年前,我與你們一樣,懷著憧憬與期待步入康樂園,步入這座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的學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是《禮記·大學》開篇的第一句話。如何理解并實踐它,也是八年前中大布置給我們新生的第一份作業。八年時光,我在中大求學求索,漸漸領悟到這句話的內涵,明白了大學于我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個答案便是高松校長在2022屆畢業生典禮上指出的“學以成人”。
學以成人,先要學以為己,要在兼讀“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中認識和發現自己。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幸我們來到了中大。本科期間,從環境專業知識學習到各類選修通識教育,從實驗室科學研究到走上“創青春”全國創新創業賽場,從劍橋大學研學交流到雪域高原支教一年,中山大學給予了我探索未知的無限可能,培養了我審問慎思的習慣,也堅定了我留在“南天一柱”繼續求學深造的決心。
學以成人,需要知行合一,要將專業所學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仍記得大三暑假,我跟隨導師湯葉濤教授前往江西贛州的離子型稀土礦區調研采樣。第一次走進礦區,看到廢棄十多年仍然光禿禿的礦山,我深受觸動,環境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油然而生。從本科畢業論文到博士研究課題,研究稀土礦山的生態修復成為了我努力的方向。讀研期間,我也有幸參與了課題組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廣東韶關金屬礦區協助構建污染農田安全利用工程600畝;參與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在廣東揭陽開展土壤地力提升與鄉村振興工作。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我們每一位中大學生應當牢記的使命。
學以成人,更需要堅定信仰,要學習好黨史這門必修課,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前行力量。今天是九一八,從1931到2022,91年過去了,“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的教訓我們不能忘記。去年,恰逢建黨百年,我有幸代表中大參加CCTV1《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大會》,與全國百名高校學子同臺競技,共學黨史,更加懂得了新中國是紅色的,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忘記。中山大學創辦于民族危難之際,一經誕生就將自身的前途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從文科學長郭沫若投筆從戎,到周文雍、陳鐵軍刑場上的婚禮從容就義;從紅色醫生柯麟潛伏敵后,到人民科學家陳心陶深入血吸蟲病流行區;從抗日戰爭時期擔當抗日大本營,到新中國成立全面建設人民中大;從打好脫貧攻堅戰,到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跨越歷史,中大和中大人在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的各個階段賡續紅色血脈,這些專屬于中大的紅色基因我們不僅不能忘記,更應當好好傳承。

最后,衷心祝愿未來的若干年里,大家可以在中大練就學習力、思考力和行動力,學以成人;希望我們都能遇見最好的自己,都能做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都能做到孫中山先生為社會福,為邦家光的教誨,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