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廣州3月8日電(通訊員湯晴昀、朱文杰)3月3日上午,福建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文章一行到我校調研,就我校獲批的三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情況進行座談交流。福建省社科聯社科規劃辦主任肖孟剛、福建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林在明、福建師范大學社科處副處長張梅、廣東省社科聯辦公室副主任余靜波、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張偉、副處長何琬冰等出席相關活動。座談會由張偉處長主持。

調研座談會現場
會上,張偉處長對調研組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并向大家介紹了中山大學人文社科重點平臺建設的基本情況。他表示,學校一直以來都很重視人文社科重點平臺建設,堅持科研條件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依托優勢人文學科,匯聚拔尖創新人才,打造具有中山大學特色的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平臺。在教育部、廣東省社科聯等有關單位支持下,學校現有1個國家高端智庫、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重點智庫、1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培育)、3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等,聚焦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矢志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擔當中大責任。
陳文章副主席表示,本次調研旨在圍繞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情況開展調研,包括了解實驗室的管理運行與相關規章制度建設,同時學習借鑒創新團隊與人才隊伍建設經驗。他表示,中山大學人文社科學科門類覆蓋廣,擁有深厚的學科積淀、綿長的學脈傳承、豐碩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創新能力,值得深入學習,加強交流。
座談會上,我校“大灣區人文共同體重點實驗室”“醫學哲學與人文實踐協同創新重點實驗室”“中觀經濟學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重點實驗室”的代表分別進行了專項匯報。
劉冰副教授介紹道,大灣區人文共同體重點實驗室依托學校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整合了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等學科科研力量,圍繞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經濟、人與自然四大重點領域開展協同創新。推進多學科交叉研究,產、教、研融合,多方共建的實驗室建設新模式,努力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范圍內集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決策咨詢、社會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新研究平臺。潘大為副教授介紹了醫學哲學與人文實踐協同創新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該實驗室依托中山大學哲學系,以探索新文科建設路徑為宗旨,扎根中國大地,貫徹“面向真實世界做哲學”的研究理念,努力探索服務臨床一線的醫患溝通哲學與人文實踐研究、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與“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醫藥跨文化交流研究,以及新興技術的生物醫學倫理哲學研究,以醫患溝通“1+1”實踐活動為契機,著力推動新文科研究服務臨床一線。在介紹中觀經濟學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時,陳邱惠博士表示,該實驗室依托我校嶺南學院,以中觀經濟學作為理論支撐,聚焦新時代經濟學人才培養,致力于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科。實驗室目前以“1+2”為建設框架,下設區域政府行為研究中心、經濟增長目標管理研究中心、營商環境監測研究中心。
陳文章副主席作調研總結講話。他首先感謝中山大學對福建省社科聯專題調研組工作的大力支持,也表示此次調研收獲頗豐,期待未來中山大學與福建省社科聯能夠加強聯系,形成合力,促成更多方面的合作交流。

華南農村研究中心主任吳重慶教授介紹中心項目情況
會前,我校華南農村研究中心主任吳重慶教授帶領調研組一行到中心參觀,并向調研組介紹了“廣州市農業局廣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第三方評估項目”等項目的研究情況,向大家展示了部分項目研究成果。
福建省社科聯和廣東省社科聯其他有關同志,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有關人員、相關院系及各實驗室代表等參加了本次調研活動。
文稿終審:人文社會科學處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