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廣州3月28日電(通訊員張媛、鄭敏珊)年3月24日,中華醫學會發布 2022 年中華醫學科技獎獲獎項目名單。 其中,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孫穎教授和唐玲瓏主任醫師牽頭完成的“鼻咽癌個體化診療方案的創立與推廣應用”研究成果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醫學科學技術一等獎!這是馬駿、孫穎團隊繼2007年、2014年后,第三次獲得該獎項。
該項目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獨立完成,完成人包括:馬駿,孫穎,唐玲瓏,柳娜,張媛,陳雨沛,李文斐,毛燕萍,劉需,陳磊,梁曉雨,莫浩元,徐騁,林麗,呂佳蔚。

研究團隊合影
三大重要突破
我國鼻咽癌每年新發病例數占全球47%,其中中晚期患者占70%以上。項目組圍繞提高鼻咽癌療效的關鍵技術難題,取得獨立知識產權技術突破,所有研究均在國內完成。該項目取得了三個重要突破:
突破一:建立精準預測預后的新標準
臨床分期是評價腫瘤嚴重程度、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既往國際分期標準主要基于歐美患者的數據?;诖?,項目組建立了“臨床分期聯合EBV DNA分子指標”精準預測預后的新標準,將預測準確性提高了18%,避免了30%患者的治療不足或過度治療。
突破二:首創可量化、導航式、個體化的新技術
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由于無法通過手術明確鼻咽癌的浸潤范圍,如何確定放射治療照射范圍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照射范圍過小會因漏照腫瘤導致復發,過大會引起嚴重后遺癥。為解決這一問題,項目組首創了“縮小頸部放射范圍”可量化、導航式、個體化的新技術,將嚴重放療后遺癥發生率降低了15%,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突破三:創立高效、低毒的化療聯合放療新方案
超過70%的鼻咽癌患者就診時已經是中晚期,死亡率高,需要在放療的基礎上聯合全身化療,但什么是化療合理的“時機”及“方案”一直是尚未回答的難題。為回答這一問題,項目組創立了“放療前,吉西他濱+順鉑 ”高效、低毒的化療聯合放療新方案,將中晚期鼻咽癌生存率提高了8%,嚴重化療毒副作用降低了10%,成為全世界首選的治療方案。
成果全球推廣應用
該項目10篇代表性論文中4篇入選ESI高被引名單,其中2篇為熱點論文,總他引(即文獻被除作者及合作者以外其他人的引用)次數1354次,最高單篇他引次數647次。5項成果被國際指南采納。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中國科協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及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每年治療的鼻咽癌超過5000例,居世界首位。歐洲著名“Expertscape”全球鼻咽癌研究機構實力排名,中山大學排名第一。研究成果在北京協和醫院和解放軍總醫院(301)等國內132家(包括港澳臺)、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及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等國外19家知名醫院推廣應用,預計受益患者達4.5萬人/年。
馬駿教授和孫穎教授作為主席,牽頭制定了《中國-美國臨床腫瘤學會鼻咽癌臨床診治國際指南》,這是醫學領域內首個由中國學者牽頭、聯合美國學術組織合作制定的國際循證指南。馬駿教授任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全體大會亞洲唯一一位評審委員。此外,馬駿教授還受邀為Lancet撰寫專題報告,為鼻咽癌精準診治研究提供了指導,這也是該雜志創刊近200年來首次由中國內地學者完成的以特定疾病為題的專題研討。
文稿終審:腫瘤防治中心 文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