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廣州12月31日電(通訊員孔慶夫)12月24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聯合舉辦的“粵劇傳承與理論創新學術論壇暨粵劇研究新書發布會”在中山大學中文堂舉行。本次論壇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促進粵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理論創新。
本次論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來自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東省粵劇院、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紅線女藝術中心、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南方都市報、深圳大學、廣東開放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10余所粵劇表演團體、研究機構和高校的30余名學者參加了論壇。

論壇現場(來源:中國語言文學系)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式。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舉辦本次論壇的意義,認為可以通過四本新書的發布引發出一種戲曲、一種文體在保持傳統的同時如何做到與時俱進,如何適應新時代文化需求和文化水準的宏大問題。中山大學黃天驥教授、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女士、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鐘茜處長、中山大學出版社王天琪社長先后致辭。

四本粵劇研究新書(來源:中山大學出版社)
在新書發布環節,深圳大學陳雅新博士(《清代外銷畫中的戲曲史料研究》作者)、廣東開放大學楊迪博士(《粵劇傳統排場研究》作者)、中山大學孔慶夫博士(《粵劇唱腔音樂形態研究》作者)對各自論著的撰寫過程作了介紹。中山大學出版社王延紅老師介紹了黃純博士的《晚清民國時期廣州粵劇城市化研究》,并作為責任編輯代表對本套叢書的編撰過程進行了介紹。
在第一場主題發言中,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女士、廣州粵劇院原黨委書記余勇博士、廣東省粵劇院張晉瓊副院長、中山大學中文系鐘東副教授、廣東省藝術研究所藝術研究中心李滿主任、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羅麗副院長等,分別圍繞粵劇的活態傳承、粵劇的人才隊伍建設、粵劇的院校合作模式、粵劇的思想與藝術、紅色經典粵劇的現代探索、粵劇的存在空間與傳播路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論述。中山大學董上德教授主持和評議了本場主題發言。
在第二場主題發言中,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作家鐘哲平女士、暨南大學周丹杰博士后、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廣東藝術》編輯部曹金燕副主任、紅線女藝術中心葛銳娟女士、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藝術室文瑤副主任、中山大學博士生謝文艷等,分別圍繞粵劇研究的大灣區視野、粵劇班本的定義和特點、粵劇劇目的現代化問題、粵劇知識的立體化傳承、粵劇傳播的機遇與路徑、律法與粵劇的互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中山大學黎國韜教授主持、康保成教授評議了本場主題發言。
自2002年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非遺智庫和學術交流平臺,本次論壇是中心舉辦的年度論壇之一,發布的四本新書也是慶祝粵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十周年的系列叢書,有助于進一步推動粵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稿終審:中國語言文學系 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