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網廣州3月24日電(通訊員胡罡)3月19日,第四屆鄉村振興與現代農服產業峰會暨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農業服務產業促進分會成立大會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舉行。會議由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農學院與豐農控股集團聯合承辦,100多位國內農業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共話現代農業服務未來,共商農業高質量發展大計。

會議現場
會上,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會長陳生斗、豐農控股董事長閆子銅、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分別代表主辦方、承辦方致辭。陳生斗和閆子銅一致認為近年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現代農服內容不斷擴展、規模不斷擴大、效率不斷提升,農服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指出,中山大學始終厚植家國情懷,圍繞“國之大者”,不斷推進高水平辦學。我校農學院自復辦以來,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工作,著力推進現代農業服務。本次峰會將進一步挖掘優勢模式,探索創新理念,促進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為農服行業奠定理論基礎。
技術創新成主旋律,院士專家談農服未來
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在 《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助力建設農業強國》主題報告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建設農業強國需要增強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模式。近年來各地設立的科技小院不僅聚集農業人才,還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賦能現代農業發展。
歐洲科學、藝術與人文學院院士,國家精準農業航空施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蘭玉彬作了題為《讓數字農業邁向“田間不見農人影,唯有農機兀自忙”》的報告。他全面介紹了以精準農業航空應用技術為基礎,融合農業機器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眾多高新技術,建設可復制、易推廣模式的生態無人農場。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農民日報社原社長唐園結在《以社會化服務助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主旨演講中指出,數億農民、“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決定中國要走出一條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對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來說,要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站位,建立緊密結合的服務機制,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規模,讓小農戶共享現代農業紅利。
夯實農業數字化基礎,智能農服成新趨勢
豐農控股旗下大豐收農服平臺CEO周單在演講中指出,數智化是未來農服的必然趨勢,我們必然會面臨“未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解決這兩大問題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解決作物健康管理和經驗化診斷只是農服的基礎層,實現數據多元收集,全程數智托管,智能AI決策才是未來農業趨勢。
金豐公社聯合創始人張祥講述了公司模式,金豐公社依托數字化管理平臺,以農資套餐,金融保險,全程托管,農產品銷售為核心,打造“總社-縣社-駐村小社長”三級統分服務體系,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發展,助推數智化農服發展。
聚焦農業人才培養,共話院企合作模式
為充分發揮教育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本次峰會圍繞鄉村人才振興和農業人才教育邀請中山大學農學院院長譚金芳、天天學農CEO趙廣發言。
中山大學農學院院長譚金芳指出,中大農學院在早期辦學時被譽為中國早期農業高等教育學家和科學家搖籃,復辦后形成新農科教育體系框架,積極參與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工作站、科技小院、春耕暨支農服務、科技下鄉等系列活動,培養興農強國英才。未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趨勢是Ai農服化、互聯網化、商品化、綠色化、外賣化。
天天學農CEO趙廣認為建設農業強國必然要壯大農業人才隊伍,天天學農肩負使命,積極參與政府、央企、院校等各類人才培訓工作任務,為鄉村振興培養后備人才。希望能與農業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努力實現“產學雙贏”,為農業源源不斷輸送高質量人才。
在豐農控股總農藝師王興林的主持下,譚金芳、趙廣與豐農控股首席人才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副校長錢永華,中華全國供銷總社科技推廣中心高級經濟師李寶東,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張承林等專家開展圓桌交流,對農業職業教育、職業人才培育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適應農服發展現狀,農服分會正式成立
在近百家涉農企事業單位代表見證下,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會長陳生斗、秘書長張互助宣布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農業服務產業促進分會成立。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一屆農業服務產業促進分會理事會及領導機構,豐農控股集團當選首屆會長單位,中山大學農學院等三家單位當選副會長單位。
本次峰會的成功舉辦,集聚了政府、院校、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智慧,啟迪了行業發展思路,也拓展了我校農學院與企事業單位在農業服務領域的合作模式,進一步明確了農學院開展農業服務的方向,為農學院推進學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與會嘉賓合影
文稿終審:農學院 程月華